For investors
股价:
5.36 美元 %For investors
股价:
5.36 美元 %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
成都达内培训:与其纠结人生方向,不如立下小目标
达内教育微评
与其纠结人生方向,不如立下小目标,一个个攻克,那么你的人生终会有精彩的那一天。不要着急,把眼下的每一步走得踏实,你会走得很好。
前段时间读到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秦春华院长写的《这些“牛孩”的人生方向呢?》。这篇文章后来被换成《考上了北大哈佛以后,就走向人生巅峰了吗?》等标题,在网络上引起不小的转发和热议。
文中,秦院长对大学生尤其是名校大学生(他称为“牛孩”)有几个担忧:
他们的死板和拘谨太像了(从面试现场表现看出),成长模式和优秀的方面太像了,就连进大学以后的问题点也太像了 —— 入读一所好大学似乎成了追梦的终点,然后便找不到奋斗的方向了。
秦院长在文中大的担忧,是年轻人的 “ 共同迷茫 ” —— 哪怕是很多拼进了北大、哈佛的 “ 牛孩 ”,也不知道自己接下去的 “ 人生方向 ” 了。
秦院长文中所述的 “ 人生方向 ”,是指能让人充满热情的一项事业、能为之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,横跨人生未来几十年,是一个大而广的概念。暂时没找到这样的 “ 人生方向 ”,对牛孩们、大学生们、年轻人们而言,是一件该深感恐慌的事吗?
作为一个仍在摸索但未曾停止过努力的90后,我不这么认为。
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人生方向,就像是千里之外的广阔大海,必然是需要花费时间,经过一步步思考和实践才能悟出、确立的。哪怕是顿悟,也得有前期摸索作铺垫。
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说明“人生方向是什么”,我想可以这么写:人生大方向 = 小目标1 + 小目标2 + … +小目标n.
即:
宏观的人生方向,是由微观的“小目标”累积而成的。n的数值因人而异,有的同学找到人生方向花费时间较少,有的人会慢点 —— 这都很正常,无需因为自己还在摸索而别人已经有了长远方向,就感到焦急。
试问秦院长、大学教授们:你们二十多岁时,就已经精准无误地找到人生方向了吗?
很多改变了世界的人,年轻时都经历过相当长的一段探索期。有的人可能比现在的大学生更摸不清未来方向。
缔造了苹果帝国的乔布斯开始科技领域创业前,曾在二十多岁时只身去印度踏上一段宗教苦旅,还当过嬉皮士。奥巴马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,回芝加哥穷人区干了三年义工,然后进入哈佛法学院读博士。彼时的他,很可能并没把 “人生方向 ” 定为有朝一日当选美国总统。
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年轻时曾教英语,后来开翻译公司。当年的马总肯定也没想过,未来的人生都将和一个叫 “ 阿里巴巴 ” 的公司密不可分。秦院长自己也在文中提到了美国的摩西奶奶,77岁时才发现对绘画的热爱,正式开始创作。
所以我想,我们不能把 “ 这些 ‘ 牛孩 ’ 的人生方向呢?” 渲染成一个会让年轻人焦虑的严重问题。二十多岁的年龄,尚有太多上升和可塑空间,没有定型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。
当然,我这么说不是在鼓励大家可以仗着年轻资本而不怕迷茫、“ 悠着来 ” 。比早早找到关乎未来几十年 “ 大方向 ” 更重要的是现在行动起来,确立好这个月、这半年、这一年、这两年……的一个个小目标,并坚决执行,让每个被完成的小目标都成为人生大方向上不可或缺的基石。
先说身边的哈佛 “ 牛孩 ” 们。前几天,我同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特别助理、哈佛研究生院国际战略发展主任H.P. Tian博士聊天。当问到中国留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和未来规划时,她给予了很正面的评价(以下为原话大意):
“ 我了解的不同院系的中国学生都才华横溢,能力出众。他们头脑清楚、很有想法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也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。”
我认识的哈佛中国学生们确实如此。他们充满正能量,把学习生活安排得充实而有条理。虽不是每个人都确定了 “人生大方向 ”,但都有清晰的小目标小规划正在执行着。
朋友何江(哈佛历史上一位毕业典礼中国籍学生演讲人)便是生活得 “ 很明白 ” 的一位年轻人。他从湖南农村考进中科大生物系,再凭优异成绩进入哈佛生物系读博士,如今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生物学博士后研究。
虽然何江还没确定未来是扎根实验室做学术,还是走出校园去探索技术+创业道路(即 “ 人生方向 ” 待定),可你一定能看出,何江如今的优秀是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的:抓准 “ 生物 ” 这个自己喜爱又擅长的领域,完成一个接一个成长途中的 “ 小目标 ”。
不去好高骛远,只求脚踏实地,我想,我们不能轻看了这些小目标。纵使它们再微不足道,也是寻找人生方向的基石。
那么,帮自己寻找小目标和人生方向的方法有哪些?下面的建议你也许不陌生,但确实都是我自己用过、觉得好的办法,分享给所有年轻人 —— 不管你是否正在迷茫。
01 读书,读书,再读书(所有非教材教辅的好书)
与其去想,不如去读。智慧和Idea不是凭空蹦出来的,而是通过阅读攒出来的。
在移动社交工具肆意侵占日常生活的今天,我们真的太容易分心了,很多人不知不觉就能在朋友圈和直播app上花掉一小时。放下手机,重拾书本,静心读几页书、几篇文章,你获得的将不仅是知识,还有能帮你找到目标和方向的灵感。
在大学里读完有关华尔街和高盛的几本书后,我对投资银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,也进而确定了毕业后一个奋斗步骤:去投行苦干两年,夯实基本功。
不管未来落脚于哪个行业,投行给我的各种基本技能都会让我受益终生。
我还喜欢读自传。这类书的一大魅力,是作者生活到第50页的时候,还不知道第300页会发生什么样的精彩故事。循着他们的奋斗足迹读下去,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,规避教训,学习成功方法,再思考和设计自己的人生路线。
02 拜师求教
与其去想,不如去问。我们可以找的老师至少有两种:教授和学长。
大学生该避免的事情之一,就是只在课堂上和教授发生交集,下课铃一响就 “ 各奔东西 ”,成了熟悉的陌生人。
教授们是过来人,比我们有见识见地;很多教授也愿意与学生打成一片,倾听我们的苦恼和迷茫,帮我们出谋划策,还可能给我们介绍各种资源和机会。
读大学时,我有幸和几位教授成了好友,经常在下课后同他们 hang out:周末到教授家一起做饭,跟他们体验各种好玩事儿(学日本剑道,在农场上种菜)。和教授们的聊天过程也是学习过程,我听他们讲自己年轻时的打拼故事,也让他们为我毕业后的规划支招。
和优秀的学长学姐交流更应该是必修课。
他们刚走过我们正在走的路,有很多可以分享的热腾腾的经验,包括我们正经历着的挫折和疑惑。他们可能是比父母更能体会我们感受的人。
缺乏方向感和上进心的时候,不妨和学长打场球(和学姐逛个街)、吃顿饭,抒发自己的苦闷和彷徨,让他们开导一下。虽不一定能立刻豁然开朗,但也会帮你减压、重拾一些动力。
03 不要宅在宿舍和家里,走出去看看世界
与其去想,不如去闯。感到无力和迷茫的时候,切忌把自己关在宿舍和家里,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任凭自己在狭小空间里独自疗伤或苦想,那样只会陷入恶性循环,越发消沉和自卑。
有意识地让自己走出每天两点/三点一线的生活圈,去完全不同的地方看一看,呼吸不一样的空气,到别人的生活里走一走。
在旅行途中,太多人收获了灵感,甚至找到了奋斗目标。还是说乔布斯 —— 他到了印度后,发现这个国家并不是一些人所宣扬的宗教净土,而是处处皆贫穷和饥饿。印度之行让乔布斯意识到,比起宗教,也许科技与创业才能更好地改变世界,继而在之后开始创办苹果品牌。
04 提高执行力
与其去想,不如去做。定好的目标就是要去完成的。如果不立马卷起袖子付诸行动,还不如压根没有目标。提高执行力和效率的好办法之一是给自己列To-do list(任务清单)。
我从读中学开始列 To-do list,从初在小笔记本上手写任务、逐一打钩,到大学以后在电脑和手机上填写自造的 To-do list,我的记录几乎从未间断过。
如果按每天10项 To-do来算,十年下来也完成超过36,500个任务了。做完这几万个任务,就是实现了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小目标,也同时使我的 “人生方向 ” 更加清晰。
养成用To-do list的习惯后,你就会逐渐患上 “ 任务完成强迫症 ” 。如果哪天没做完某个任务(没法在任务清单上打钩),就可能感到浑身不舒服 —— 这是一种好的 “ 不舒服 ”,因为它能督促你提高效率。
以一句话作为文章结尾,送给所有正在为未来努力着的大学生、年轻人:
人生方向,不是空想出来的,是用一个个小目标拼出来的;别着急,别焦虑,把眼下的每一步走实,你会走得很好。